艾红红:百年变局中的新闻职业及其制度建设
(通讯员 鄢柠宁)3月21日下午,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艾红红应邀到访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(以下简称“新传院”),在1号楼1607多功能报告厅作题为“百年变局中新闻职业及其制度建设”的学术报告。本次活动由新传院党总支书记徐晓主持,副院长陈欣、部分教师代表及百余名学生到场聆听。
讲座上,艾红红以历史发展为脉络,讲述了报刊时代到广播电视时代的新闻职业与其制度建设,以及当今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,新闻职业与制度所面临的挑战。她从古罗马《每日纪闻》、中国邸报的“特权属性”谈起,指出“新闻业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职业伦理的重构”。在论及19世纪报刊竞争时,她以《泰晤士报》与黄色小报的博弈为例,强调“专业精神是新闻职业的立身之本”,并引用普利策“准确、准确、准确”和黄远生“脚力、眼力、脑力、笔力”的准则,阐释了新闻人跨越时代的核心素养。
而面对广播电视时代信息的快餐式传播,艾红红指出,新闻业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次职业转换的重构,即时性传播与媒介赋权让新闻工作者从“幕后”走向台前,报刊记者也开始深入现场并进行文学化报道。进入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后,新闻职业面临着更深刻的变革:自媒体消解了职业记者的“特权”,虚假新闻与算法推送冲击信息生态,但各国在互联网、人工智能监管以及对虚假新闻的监管与惩处上,从未停下脚步。
谈及新闻职业的未来,艾红红提出“守常”与“通变”并重的理念:“‘守常’是守住真实、客观、公正的底线;‘通变’是拥抱技术,成为知识整合者与价值引领者。”她以成舍我“德智兼修、手脑并用”勉励在场学生,呼吁青年新闻人“在流量至上的环境中,不做‘新闻工人’,而做‘真相的守望者’”。
互动环节上,学生提问到“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,什么是最重要的?我们又该如何把书本上的内容运用到实际中来?”
对此,艾红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:“大家都知道,采访、写作、编辑、评论以及摄影,是新闻人最基础的能力,而新闻专业的核心便在于对这些技能的培养。在这之中,写作能力堪称重中之重,唯有熟练掌握写作技巧,才能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,以精准且流畅的文字将其报道出来。当然了,不仅要会写,更要善于表达,这样才能在新闻领域站稳脚跟。”
讲座最后,陈欣总结道:“希望大家从今天的艾教授精彩的讲座中有所收获,作为未来的新闻人,须保持对时事敏锐的感知力,时刻关注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,既要主动破局,又要万变中求不变,坚守求真的初心,如艾教授所说,持续挖掘新闻职业的不可替代性。”